【五大窒息用品懶人包】驚!嬰幼兒窒息殺手 這五項產品要小心!
靖娟基金會日前針對去年全台發生兒童故傷害進行分析,一共328名兒童因事故傷亡,其中6歲以下幼童佔比超過五成,以「交通事故」、「照顧疏忽」為兩大主因,在照顧疏忽裡頭,又以窒息死傷最為嚴重。
去年一名小男嬰上午由母親餵完奶後入睡,疑似因母親未拍嗝,導致男嬰溢奶致死,父親發現異狀時孩子已經全身冰冷,不治身亡。另,還有一名新手爸爸在9個月大的女兒脖子上掛平安符,沒想到女嬰一時興起,爬到房間窗邊玩耍,脖子上的平安符跟窗簾的鏈子纏在一起,將她勒斃。關鍵的是,這些個案都是0至3歲的嬰幼兒,在無自保能力的狀態下,照顧者的角色更是重要。
靖娟基金會提出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CPSC公告標準,提醒父母有五大項容易導致嬰幼兒窒息的用品,其中下拉式嬰兒床、洗澡椅、厚毛毯、床圍與布料背巾等五大用品是高危險用品,呼籲家長要小心使用。
第五名 布料背巾
布料背巾容易讓4個月以下的寶寶口鼻緊貼父母身體,導致口鼻被布料遮蓋而窒息。但是媽媽帶年幼的寶寶出門,又很依賴背巾,建議可以使用嬰兒推車,如果非得使用背巾,媽媽只須注意好寶寶的口鼻呼吸即可。
第四名 床圍
嬰兒床上不可放置任何鬆軟物件,如:枕頭、填充玩具、長毛毯等,務必確認沒有任何東西蓋住寶寶頭部,也要避免把繩子類的東西掛在寶寶脖子上,例如:奶嘴、平安符,掛在寶寶脖子的細線,避免可能在寶寶睡覺、翻身的過程中不慎勒住脖子。美國至今已出現多起因床圍窒息死亡的案例,美國兒科醫學會呼籲父母勿用床圍。
第三名 厚毛毯
6個月以下的嬰兒不會翻身,過重的厚毛毯讓嬰兒無力自行撥開,可能導致無法呼吸。建議家長如果要蓋厚毛毯,一定記得要將毛毯移至寶寶的胸部,手臂露出,或是市面上有許多防踢被衣或睡袋可以替代。
第二名 洗澡椅
洗澡椅的危險之處在於沒有安全帶,寶寶坐著掙扎扭動時容易翻倒造成跌落溺水。也建議家長再替寶寶洗澡時,視線務必不能離開寶寶,不要以為去接個電話就回來,一定要全程在旁陪伴。
第一名 下拉式嬰兒床
下拉式嬰兒床的圍欄容易脫離,恐造成嬰兒被卡在圍欄與床板之間或當下拉式圍欄故障,可能夾住棉被,導致棉被勒斃嬰兒或悶死。曾經發生過一名爸爸將圍欄移下,幫寶寶換尿布,換完尿布轉身回頭拿去丟,圍欄還沒移回,寶寶一翻身就摔了下來,另,家長也要設想萬一卡榫沒卡好,在沒有大人在的情況下,嬰兒床卡榫突然鬆脫,後果也是不堪設想。傳統嬰兒床圍欄較寬,容易誘使嬰幼兒鑽爬,導致頭伸入而卡住,建議家長一定要選擇圍欄間隙小於6公分的嬰兒床,因為嬰兒的肩膀6.6公分,避免發生嬰兒身體從圍欄滑出。
上述提及的五大窒息用品,其中三項都與睡眠有關係,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2013至年至2015年死因統計,3年內共有110條小生命因發生「嬰兒猝死症」而來不及長大。所謂的嬰兒猝死症指的是「1歲以下嬰幼兒突然死亡,經詳細病理解剖調查後,未發現死因」,且發生高峰在1~2個月大的寶寶,其原因多半是在睡眠中發生的,大多是嬰幼兒趴睡或側睡所導致猝死。
研究分析寶寶睡眠間死亡的原因,多半是被床周遭的枕頭、棉被、毯子等厚重物品掩蓋口鼻無法呼吸,其次是睡眠姿勢採用趴睡悶住口鼻,還有讓小嬰兒睡大床墜落,或是加了護欄,但與床間的縫隙仍足以讓嬰兒翻落窒息。建議爸媽想讓寶寶「安心睡整夜」應遵守5大原則
守則1:寶寶仰睡最安全
嬰兒最安全的睡姿就是仰睡,家長切記別讓寶寶趴在自己胸口睡,萬一大人太累或是寶寶趴的太深,都會讓寶寶有窒息風險。
守則2:與嬰兒同房不同床
寶寶大多會有夜奶的狀況,爸媽半夜餵奶時,容易因疲累而睡著;或讓寶寶睡大床好睡得安穩,但爸媽在睡夢中很可能因翻身而壓到寶寶,導致窒息的危險。2014年一名媽媽抱著1歲6個月的女兒哄兒子睡覺後,見女兒已睡著,擔心再抱回嬰兒床又醒來,就讓女兒與兒子同睡,兩小時後媽媽準備抱女兒回嬰兒床時,發現兒子上半身壓在女兒的頭、胸部,將女兒抱起已臉色發黑,雖緊急送醫仍因窒息過久身亡。專家建議幼童應單獨睡,並避免側睡、趴睡以免產生意外。
守則3:嬰兒床保持乾淨空曠
嬰兒床上物品一定要越少越好,不可放置任何鬆軟物件,如:枕頭、填充玩具、長毛毯等,務必確認沒有任何東西蓋住寶寶頭部,如果有使用毛巾被或毛毯時,應將其移至寶寶的胸部,並將手臂露出,以減少蓋住臉部的機會。也要避免把繩子類的東西掛在寶寶脖子上,例如:奶嘴、平安符,掛在寶寶脖子的細線,避免可能在寶寶睡覺、翻身的過程中不慎勒住脖子。曾有研究指出,如果在床上擺放這些物品,趴睡的寶寶會增加21倍嬰兒猝死的風險。
守則4:注意寶寶的穿著
替寶寶穿著一件式的嬰兒睡衣,不要穿著太多衣物與過度包裹,睡眠時應保持乾爽不流汗,爸媽可以摸摸寶寶的頸部、背部,感覺體溫是溫暖的即可。
守則5:勿在鬆軟表面的家具上睡
不要讓寶寶睡在沙發、椅子、墊子或趴睡在父母或照顧者身上,這些表面都屬於鬆軟且窄,可能導致寶寶睡夢中不慎窒息或摔落。
造成嬰幼兒窒息,不僅「物品」要特別小心,「食物」也不能輕忽,過年期間一名10歲男童在家吃糖炒栗子,卻突然變臉,不僅發不出聲、表情痛苦萬分,還完全無法吞嚥,口水直流,經過緊急送醫後,醫師在他的食道裡面發現一顆完整的糖炒栗子,原來是因為男童躺著吃,一不小心就直接吞進去卡在食道內。
建議家長不要把零食放在桌上,尤其在旁邊沒有大人的情況下,一旦小朋友自由拿取放入嘴中,較大顆粒的食物就容易導致幼童噎到,譬如湯圓、貢丸、魚丸、麻糬、葡萄、番茄、軟糖、蒟蒻、果凍、糖果等。家長要注意,3.17為幼童喉嚨的寬度,只要超過直徑3.17的食物都有可能造成孩童呼吸道阻塞。
另,不少長輩也會主動拿堅果給小朋友吃,在於堅果類食物,不僅是蛋白質、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,且礦物質含量相當豐富,可滿足大半身體每日的營養需求,適量的攝取下,可以從堅果中獲得很多營養素,幫助維持身體健康。
然而5歲以下孩童因為咀嚼功能不完全,異物嗆入氣管機率較高,大體積的異物進入咽喉恐出現立即性窒息風險,因此醫師呼籲,強烈建議5歲以下幼兒不要餵食乾果、核果和種子類零食,更不要讓孩子邊吃邊跑、邊吃邊玩,以免增加嗆噎的風險。2018年一名爸爸餵了一顆開心果給2歲女童吃,女童吃後開始劇烈咳嗽、臉色發黑,後雖已好轉,卻開始莫名咳嗽,就醫檢查發現果仁碎片已掉到支氣管,導致右肺塌陷、發炎且出血,動手術取出後,在加護病房觀察三天才救回一命。
醫師也提醒,若幼兒出現疑似異物梗塞的狀況時,家長要保持鎮靜、盡快就診,讓醫師安排檢查確認是否有阻塞呼吸道的狀況,才能避免引發更嚴重的感染問題。
嬰兒(一歲以下)異物梗塞急救處理步驟
1.手放下巴撐頸部
2.臉朝下頭低於胸
3.掌跟拍背拍五下
4.翻正面頭低腳高
5.兩乳中點壓五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