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把關兒童不宜影片懶人包】兒童頻道暗藏「髒東西」 爸媽怎麼應對?

日前菲律賓一名11歲男童在學校吞藥自殺,校方雖立刻送醫,最後仍急救無效宣告死亡。男童的母親表示,兒子在加護病房治療時,嘴裡不斷碎唸「我會聽從主人的命令,我會殺了他們」,兒子的同學也曾透露,男童在學校曾有自殘行為,並在網路瀏覽紀錄發現男童有搜尋過Momo挑戰的相關內容,男童的母親認為,兒子是受了Momo的影響才會喪命。

不僅如此,英國一名5歲的女童,在家裡自己把一頭金髮剪了,嚇壞媽媽,沒想到女兒竟回答「是Momo要我做的,她希望大家都變成禿頭,然後嘲笑她的長髮,她還威脅我,如果不剪頭髮的話就會傷害我」。

「Momo」是誰?

2018 年,一個恐怖的網路遊戲「Momo Challenge」在國外竄紅,遊戲的起源為不知名人士在網路上開始流傳,只要在半夜三點透過 Whats App 傳訊息給 Momo,Momo 就會回應並鼓勵你做出不同的行為,類似試膽遊戲的網路傳說。換句話說,當你夜半時分使用電腦時,恐怖的Momo影像會突然出現在你的電腦螢幕上,挑釁你參與一項挑戰活動。

當時不少Youtuber跟風,加入挑戰遊戲,他們發現當與Momo聯繫後,它會不斷地發送暴力或恐怖圖片與訊息;抑或是Momo會叫唆你做危險自殘的動作,再者,它還會知道你的一舉一動、手機裡的資料,威脅你要繼續跟它玩下去。

事後,有些Youtuber澄清Momo只是節目效果,但卻無法阻止網路傳播的速度,2018年「Momo Challenge」已經像病毒一樣擴散全球,在墨西哥、西班牙、美國、法國、阿根廷、尼泊爾等許多國家失控流行,各國警方仍然無法揪出背後的始作俑者。據悉,目前「Momo Challenge」已經擴散到了亞洲地區。

Momo長相恐怖,有著超尖臉龐、不成比例、宛如鳥喙的尖尖大嘴、稀疏的頭髮與向外凸出的眼睛。事實上,Momo是以日本傳說中的妖怪「姑獲鳥」(又叫產女)為創作靈感,它雙頰凹陷、凸眼,身高約一米,由矽膠製成,2016年曾於東京銀座一個鬼怪的展覽上展出,創作者相蘇敬介表示當初設計Momo是為了嚇人,但從來沒有傷害人的想法。

而最新的Momo Challenge案件是,一名家長發現孩子在Youtube上觀看的佩佩豬卡通中間被插入了「Momo挑戰」的恐怖影片,讓許多家長更擔心,深怕去年的「變態巧虎」、「噴血佩佩豬」等艾莎門的事件再度上演。

「艾莎門」是什麼?

2017年,國外媒體驚爆YouTube有仿造成《佩佩豬》、《冰雪奇緣》、《蜘蛛人》等知名卡通人物的盜版變態卡通,內容涉及血腥、暴力、色情等惡意內容,劇情更出現互毆、斷手斷腳、吃排泄物、自殘、縱火等橋段。

不少家長為了避免孩童在家中或外出時吵鬧,常會以手機或是平板電腦來「哄」小孩,當孩童專心盯著手機或平板電腦播放的卡通時,爸媽一個不注意,這些惡意卡通就在YouTube上跟著正版影片「輪播串聯」,此事件被稱為「艾莎門」(ElsaGate)。

「艾莎門」最早在2014年被發現,常用受孩子歡迎的卡通角色,例如蜘蛛俠、艾莎、小丑、米老鼠,去製作各種涉及色情懷孕、殺人血腥、性變態、綁架等題材不宜的影片,並刻意上載到Youtube Kids或設定成兒童影片。這些視訊把恐怖、色情、暴力和反倫理的世界觀,融合在兒童耳熟能詳的卡通角色之中,利用暗示和催眠的手法,將幼兒引導到性、暴力、藥物、虐待,加上高飽和度的配色,使得兒童非常喜歡。

性行為

懷孕、分娩,看似再正常不過的一項生理行為,卻被艾莎門卡通採非常詭異的角度,如把孕婦肚子砍開的影片。艾莎門卡通不會有直接裸露或性愛的鏡頭,取而代之的是一連串性暗示。

暴力行為

各種血腥的意外也經常出現在艾莎門卡通裡,如被捲進扶手電梯的卡通,以其中一段舉例,影片詳細地展示了幼兒米奇和米妮看著母親被攪進手扶梯。

汙穢行為

誘使兒童吃糞便,在浴缸、水池、或直接往人身上噴尿等。

「艾莎門」變態卡通的內容即使不血腥,也都圍繞著類似的主題:「可以隨便打人」、「流血很好笑」、「排泄物可以吃」、「如果大人對你動手,你不要反抗」等。爸媽一定要審慎思考,若是長期讓孩童觀看這些內容會對孩童的成長造成什麼影響?

美國有超過上百個電視暴力相關的調查指出,兒童或青少年吸收過多電視暴力資訊,以後遇到班上同學被霸凌或是其他社會暴力事件,會比較無感以及冷眼旁觀。更糟糕的是,孩子因此認同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方式之一,換句話說,模仿暴力的行為就有更可能發生。

爸媽應該怎麼辦?想要避免接觸過多的電視暴力,首先,一定要幫孩童選擇合宜的影片,切勿讓孩童自己挑選,最好孩童觀看時,可以從旁陪伴並協助,假使觀看中不小心出現輕微暴力,家長一定要告知孩童,如果在現實生活出現,是會出現傷亡的。如果畫面上不小心出現嚴重暴力,一定要馬上關掉,並告訴孩童這麼做的原因。另,建議家長也可以先跳著看,稍微檢查影片,給孩童訂閱安全的頻道內容,且協助孩童設定每日可觀看卡通的時間,避免孩童養成習慣。

由於YouTube過於方便,建議家長可以調整家中手機或平版的設定,將不恰當的內容封鎖。

嚴格篩選模式

  1. 在手機或平板開啟YouTube應用程式,點一下右上角的大頭貼,在「帳戶」頁點「設定」。
  2. 開啟設定選單後在「一般」裡面啟用「嚴格篩選模式」,YouTube便會自動隱藏煽情、色情或其他可能不恰當的內容。

不感興趣

YouTube會自動根據使用者的興趣推薦其他類似或可能有關聯的影片,家長應隨時檢查YouTube的熱門或推薦清單,若有不合適的內容出現,直接在影片右下角的選單點「不感興趣」,這類的影片就會減少出現。

自動播放

  1. 點一下右上角的大頭貼,在「帳戶」頁點「設定」
  2. 將「自動播放」功能關閉,在影片播放結束後,就只會停留在最後的畫面,不會自動播放。

科技越來越發達,3C產品的使用在生活中也愈來愈普遍,不少家長開始使用3C產品來哄小孩,希望能轉移孩童的注意力。1970年,孩童們看電視的平均年齡是四歲,而今天,是四個月。美國兒科醫學界不斷呼籲家長不要讓未滿兩歲的孩童看電視,但美國仍有近九成的小孩,在兩歲之前每天看電視一到二小時,台灣的情形相仿。更多科技產品的出現,使得嬰幼兒暴露在3C產品的環境中加劇,在公共場所為了讓孩童不吵鬧,家長會將手機或平板電腦給孩童,倚靠3C產品做為保母,卻疏忽了後續有的影響…

容易近視

長時間注視3C產品螢幕時,眼睛被迫用力聚焦,導致眼球內的睫狀肌不斷收縮,易造成眼睛疲勞、痠澀,經年累月更將使眼軸的長度增加,使近視、散光度數加深。2歲以下的幼兒,眼睛裡的水晶體較清澈,難以完全過濾能量強的藍光,過度使用3C產品恐將造成視網膜的永久損傷,換句話說,螢幕的藍光,對孩子眼睛的傷害,遠大於成人。

容易肥胖

研究指出,兒童一天看電視超過2小時,肥胖的風險是一般兒童的2倍,且每增加半小時,風險增加10%。看電視時間長的兒童,不僅坐著不動,手、嘴容易抓零食吃個不停,容易造成肥胖。少部分孩學到了睡前還在看電視,不僅睡眠時間短,也會影響到品質,進而使得內分泌失衡,造成肥胖。

出現社交障礙

孩童成長的過程中,需要透過語言及行為的交流,學習表達與社交能力,過度使用3C產品,會缺少與人的實際互動,影響孩童未來與同儕間的社交能力以及融入社會的適應能力。

專注力及創造力變差

三歲前孩童的大腦認知還沒發展成熟,無法短時間內處理卡通內容的訊息,反而傷害專注力與思考力。三歲前的孩童,需要大量的感官學習,大腦才會全面活化,如肢體大動作、精細手部操作、故事互動等。提早接觸電視,不利於幼兒的大腦發展。研究指出,三歲前被電視大量教養出來的孩童,到了五歲後,專心的程度只有其他孩童的一半。

手眼協調的能力變差

當孩童的手指習慣滑動,容易導致手的精細動作協調變差,會影響孩童寫字畫圖以及操作教具的能力,認知能力與手眼協調能力等也會明顯退步,讓孩童的學習速度遲緩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已加入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