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破解阿嬤帶孫懶人包】兩代教養有理說不清?破解「阿嬤育兒迷思」這樣說!

一名媽媽在臉書PO文,說她帶自己4歲10個月的兒子回屏東鄉下婆家,當兒子跟1歲5個月的表弟一起玩時,頓時佩服起婆婆的育兒功力,原來,表兄弟倆相差3.5歲,體重卻一樣是15公斤,且表弟的塊頭看起來還比兒子大,也感嘆自己養兒5年,居然抵不過阿嬤1年5個月的功力。

俗話說的好,「有一種餓,叫做阿嬤覺得你餓」,早上喝完奶,再吃個小吐司,九點半再吃水果,十一點吃午餐,吃完睡午覺,醒來再吃個小點心,五六點吃晚餐,七八點再吃點零食,睡覺前再喝杯奶。其實,天下阿嬤心思都是一樣的,永遠不會讓自己孫子餓到,出發點也都是基於「疼孫」,只是長輩老是用舊的觀念帶小孩,才會搞得爸媽一個頭兩個大。

不少媽咪都有同感,小朋友讓阿嬤帶個幾天後,回來飯不吃、玩具不收、愛討抱、亂生氣,搞得爸媽一個頭兩個大,認為「有長輩在,孩子更難帶」,畢竟兩代教養的觀念相差二、三十年,加上社會的變遷、生活型態的改變,照顧孩子時多少就會產生摩擦。現代思維和傳統觀念如何取得共識,就得靠智慧來說服長輩了,為了不破壞彼此關係,「借別人的嘴說自己想說的話」是最好的方式,以下針對兩代帶孫容易有歧見的育兒大小事,來幫助父母與長輩溝通。

阿嬤:有喝奶不吃飯也沒關係

正解:

過去配方奶盛行,當時能給小朋友喝配方奶的家庭多半環境不錯,認為配方奶比母奶更好,不少長輩甚至還認為「配方奶比較營養」,覺得小朋友有喝奶就好,不吃飯也沒關係。

其實,寶寶一歲前應已奶為主,副食品為輔,一歲以後要改以附食品為主,奶為輔,不少門診醫師曾表示,常遇到爸媽抱怨小朋友不吃飯,仔細一問才發現,原來是喝太多奶導致吃不下飯,孩子肚子不餓,當然什麼也不想吃。小朋友光喝奶不吃正餐,也會缺乏纖維質,容易便祕。一歲過後的孩童,飲食要以正餐為主。

阿嬤:發燒要趕快用藥降溫

正解:

其實小朋友發燒不一定要急忙餵退燒藥,尤其是退燒塞劑,雖然它作用時間比較快、退燒效果明顯,但若是劑量抓得不準確,容易讓小朋友產生失溫狀況,建議還是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為優。另,有些幼兒一再地感冒、發燒,並不是因為沒有抵抗力,而是接觸病原體的機會比別人多,這也正是孩童訓練抵抗力的管道。

不過當小朋友發燒超過三十八度,又伴隨精神不佳、食慾差、活動力減弱,或是已出現抽搐情況,這時可給予退燒藥,但務必確認退燒藥是醫生處方且有妥善保存。最怕的是常有長輩記性不好,記不得要餵多少藥水、或是塞劑只能塞半顆卻塞了一顆等,或是拿了過去「囤積」下來的藥,讓孩子食用錯誤的藥品,反而加重了病情。

阿嬤:寶寶除了喝奶還要喝水

正解:

對寶寶而言,攝取過多的水分會排擠奶量,導致寶寶獲得的營養不足,還可能造成腎臟的負擔。由於母乳或配方奶中八、九成是水分,因此只需按時餵奶,就不會有水分不足的疑慮,所以不需另外補充水分。但也不是都不讓寶寶喝水,喝完奶後,可以讓寶寶喝些水,漱漱口清潔一下口腔。

阿嬤:奶中加鈣粉、大骨湯熬粥 鈣質才會夠

正解:

花錢購買鈣粉,不如花錢買含鈣質的天然食物,若單純僅補充鈣,反而會使寶寶血鈣濃度增加,可能增加腎結石的機會。長輩若想為孩子補充鈣,要先了解鈣質的吸收,透過維生素D的協助,才能夠活化運用。

大骨湯可以偶爾吃,但不應當成補充鈣質的唯一來源,建議還是應攝取富含鈣質的食物,如小魚乾、起司、黑芝麻等。且大骨湯的鈣質含量少,殘留在骨頭中的鉛及重金屬,經過熬煮後也會釋放到湯裡。

阿嬤:零食吃多一點無妨

正解:

1歲以前的寶寶不建議吃零食,因為6個月以內的寶寶還多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,6到 12個月則屬於適應輔食階段,加上寶寶的咀嚼功能還不完善,因此不鼓勵長輩給未滿1歲的寶寶吃零食。

1歲之後的寶寶可以接受的食物種類越來越多樣化,熱量需求提高,咀嚼功能也變好,寶寶對於食物的好奇度也增加,此時便可以適度給寶寶提供一些營養較為均衡的零食。餅乾糖果可以換成較天然的水果乾,或自己做的甜點;飲料換成天然的果汁,讓孩子吃得越健康。

阿嬤:直接餵孫子吃飯比較快

正解:

長輩因為疼孫,習慣餵孫子吃飯,加上小朋友吃飯總是吃比較慢,擔心飯菜冷掉,也怕食物掉滿地,吃得髒兮兮,乾脆直接餵他吃比較快。其實,孩子學吃飯吃得七零八落很正常,經過每天每餐,一次又一次的練習,一定會越來越好。

再者,長輩持續餵食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生活自理的能力,孩子不用手吃飯,自然也不會專心吃,吃飯時間便越拖越長,再加上如果沒有養成坐餐椅的習慣,很容易上演吃飯追逐戰,每餵一口飯都就要追著孩子跑。飲食習慣是從小養成的,一開始方法不對,就會造成日後孩子的餵食困難。

阿嬤:孩子手冰冰就是冷

正解:

有種冷叫做「阿嬤覺得你冷」,孩子手腳血液循環比大人差,容易受到外界溫度的影響而降低,但是孩子的身體溫度卻就比大人高,若一直添加衣服,會讓他們流更多汗,造成皮膚出現熱疹。打噴嚏不一定代表冷,有時候溫度變化或空氣不好也會讓孩子打噴嚏。

阿嬤:早點讓寶寶學習如廁,尿布戒得快

正解:

以前的年代尿布貴,長輩為了省錢,會讓孩子盡早戒除尿布,但若太早強迫孩子自行如廁,可能導致孩子焦慮,反而延遲學會自己上廁所的時間,也可能造成小孩憋尿,什麼時間點開始戒尿布,每個家庭會有適合各自的時間點,並不硬性規定,建議爸媽讓孩子做好準備再開始進行。

阿嬤:不要讓寶寶哭,會疝氣

正解:

疝氣是因為位於腹股溝的腹膜鞘狀突在寶寶出生後沒有閉合,當寶寶劇烈哭鬧、嘔吐或是咳嗽後,腹壓增加而迫使內臟掉入腹股溝,甚至陰囊。所以若寶寶腹膜鞘狀突已閉合,再怎麼哭也不會哭到疝氣。

寶寶因為不會講話,一旦有生理需求或身體不舒服時,哭是正常的反應。會因肚子餓而哭,尿布濕而哭、想吃奶嘴而哭、包巾太熱而哭、想睡覺而哭…等,在滿足寶寶一切需求卻還哭時,只要確認他的狀況安全無虞,讓他哭一下無礙。

阿嬤:趴睡頭型比較圓

正解:

趴睡相較於仰睡,嬰兒猝死風險較高,為降低嬰兒猝死發生的風險,1歲以下的寶寶在任何時間皆應保持「仰睡」的姿勢,並排除可能引起嬰兒呼吸道阻塞的物品,如枕頭或玩具等。由於新生兒頭部比例大,幾乎與肩膀同寬,難以自行翻身,一旦父母稍不注意,嬰兒無法自行恢復仰睡,正好會提高窒息風險。

阿嬤:寶寶坐安全座椅會哭,抱一下就到了

正解:

根據美國的交通事故統計數據,孩童沒坐安全座椅發生車禍的死亡率是乘坐者的八倍,若能正確地使用安全座椅,可以有效降低兒童車禍時潛在傷亡率七成以上。若孩子在安全座椅上哭鬧,可以透過大人的陪伴,或適時給予奶嘴、安撫玩具等舒緩不適,一旦坐久了,孩子便會產生認知,上了車就是要坐安全座椅。

阿嬤:學步車可以學習走路

正解:

美國、加拿大早已不建議使用學步車,因為孩子乘坐學步車,容易發生摔傷或夾傷等意外事件。學步車不是不可以坐,長輩若要讓孩子坐學步車,建議一次使用時間不宜超過10~20分鐘。務必注意一定要陪伴在孩子旁,注意周遭環境是否安全。

阿嬤:發燒會燒壞腦袋,趕快吃藥

正解:

會有燒壞腦袋的說法,常常是因為腦炎或是腦膜炎的關係,造成腦部損傷。寶寶發燒的原因有許多種,若伴隨食慾精神活動力不佳,建議先就醫,讓醫師檢查,找出原因來對症下藥,別自己當醫生,亂拿舊有的藥給孩子吃。

阿嬤:食物咬碎再給寶寶吃

正解:

寶寶還小的時候,牙齒沒有發育成熟、咀嚼能力也尚未發展,這個時候的寶寶容易把大塊的、硬的食物直接吞咽下去。過去,有些長輩擔心寶寶消化不良,會先幫寶寶咀嚼食物,等食物軟了再吐出來,餵給寶寶吃。

成人口腔中的病菌會透過咀嚼,傳遞給寶寶,讓寶寶也有這種病菌,容易帶給寶寶嚴重的疾病。另,當有人幫寶寶咀嚼食物,容易導致寶寶養成習慣,不再飯桌上吃飯或拒絕自己咬食物,不利於孩子的成長。

 

已加入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