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養出黃金腦懶人包】小心扼殺寶寶腦?三階段破解黃金腦成長秘辛!

人類在出生之後,大腦有一段腦神經細胞增加的時期,從0歲開始大概三年之內,腦神經細胞不斷增生。腦神經細胞數量在3歲-4歲時達到高峰,之後到7歲左右會減少一些。7歲-10歲之後,大腦進入腦神經細胞間的資訊傳導迴路的發達期,才逐漸成為成人大腦。

從大腦的重量來看,寶寶出生後前2年增長是最快的。

出生時的腦量:350克,為成人腦重的1/4
6個月的腦重:為出生時的2倍,佔成人腦重的50%
1歲時的腦重:約800g,接近成人腦重的60%
2歲時的腦重:約1000g,出生時的3倍,佔成人腦重的75%
3歲時的腦重:約佔成人腦重的80%。

3歲、7歲、10歲決定孩子競爭力
換句話說,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,孩子的大腦在10歲以後就「定型」了,所以3歲、7歲、10歲不但是腦部發展的轉捩點,更是強化潛能的黃金期

0歲-3歲:發展大腦本能

3歲之前的兒童腦部,會陸續出現生存、求知和找同伴的本能。這些本能也會讓幼兒的大腦出現各種特徵,例如:想競爭,想要模仿、想自己做一些事,或是想成為媽媽或兄弟姊妹等周圍人們的同伴。此一階段,我們要善於利用孩子的競爭意識。比如告訴孩子:「把玩具收好」,不妨試著對孩子說:「我們來比賽誰收拾得快!」

0歲-3歲這個階段不用要求成果,不要想著孩子有沒有學會做很多事?重要的是讓孩子能抱著愉快的心情對話,並且經常誇獎孩子。

3歲-7歲:戒除大腦壞習慣

3歲-7歲的孩子,需要適度進行「修剪」,徹底打好腦神經傳導迴路網的基礎非常重要,這並不是教授知識與技巧的時期。這個階段要把目標放在紮穩基礎,打造念書和運動都能兼顧的大腦,將心力放在改掉影響鍛鍊大腦功能、本能及心的「腦部壞習慣」。

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覺得自己長大了,偶爾會出現跟父母唱反調的情況。當孩子說出「待會兒再做」或「等一下」,代表的是「並不想做」的心情。老愛講「等一下」的小孩,大腦沒辦法培養主動想做的心情,思考力和記憶力自然無法充分發揮,最後會變成一事無成的腦。這種狀況下,可以問孩子:「現在趕快收拾,吃完飯就可以玩你的玩具了」,讓孩子主動說出:「我現在先整理。」仔細觀察孩子,並且妥善引導,別讓孩子養成凡事都要「等一下」的拖延習慣。

7歲-10歲:培養大腦的主動好習慣

7歲-10歲之後,適合真正進入學習的階段。這個時期兒童的大腦,屬於接受越多父母的指示、命令,表現就會變得越差,因此建議家長們將命令改成選擇題,以「你想要怎麼做呢?」來詢問,讓孩子能自己選擇。

比方說,孩子不擅長自然科,爸爸可以說:「爸爸小時候也很怕自然科呢!不過,我只要一有不懂的地方就去問老師,幾次下來之後,自然科就成了我的拿手科目。那你自己接下來要怎麼做呢?」重要的是讓孩子自己說出「我也要這樣」,試著激發孩子的自尊心,養成孩子自我學習的好習慣。

鍛鍊大腦潛能的10個方法

培養對事物感興趣的能力
想要充分刺激大腦的功能,必須讓孩子抱著對所有事情都感興趣的積極態度,培養出凡事都想嘗試的主動性和樂觀、開朗的個性,這樣一來,接觸新資訊時就會產生「好像很有趣,我可能會喜歡」的想法。

聆聽他人說話並真心感動
當我們聽別人說話或接觸到新知識而有所感動,覺得「好厲害哦」,就能促使大腦的能力充分發揮。凡事都不屑一顧的態度對於大腦是非常不好的,幫助孩子養成對每一件事情都認真傾聽的習慣。

培養拋開得失、全力以赴的率真個性
主動決定要做,並且設法完成,倘若只是計較得失,老想著不用太拚也沒關係,大腦就無法充分發揮潛能。不偷懶、全力以赴地面對任何事情,這才是讓大腦能力發揮到極致的好習慣。

不說「沒辦法」、「辦不到」等字眼
說出這些否定的話或是有這類否定的想法,都是大腦在表現自我保護的本能。一旦想著「沒辦法」、「做不到」,大腦就會為資訊貼上負面標籤,思考力與記憶力都會降低。如果老是負面思考,就算原本做得到的事情也會變成做不到,或是得花上更多時間。

一口氣朝著目標前進
處理事情時要迅速下判斷、執行,並且一口氣朝著目標前進。這麼一來可以避免「這樣真的好嗎?」、「搞不好會失敗」等想法進入大腦,帶來不好的影響。我們不該教孩子只知認真地埋頭苦幹,而是要教他們訂立目標、全力以赴,然後一口氣達成。

不要有「大概懂了」的半調子態度
比方說:跑步時要是想著「就快到終點了」,會讓速度變慢;念書時若覺得「大概都懂了吧」,思考力就會降低。只要腦中一浮現「快好了」、「差一點」的想法,就要馬上命令大腦別再想了,養成以完美為目標的態度,在鍛鍊大腦潛能上是非常重要的一環。

對於重要的事一再複習並反覆思考
大腦會在瞬間對新資訊產生反應,因此,無關緊要的記憶或只有部分、殘缺不全的記憶,會因為接收新資訊而被抹去,之後就被漸漸淡忘。想要在學習時牢牢記住內容,必須當大腦一開始接收資訊時就貼上正面標籤,然後仔細思考。為了不讓記憶只留下一部分,反覆地複習是很重要的。如果只想著「大概記住了」,大腦的功能就無法完全運作,所以必須持續複習到完全記住才行。

承認自己的錯誤和失敗
在大腦自我保護的本能過度作用下,人會有防止自己受傷或被人責備的強烈念頭,這麼一來就會變得無法承認自己的失敗,或者無法面對未能達成的目標,如此一來會導致大腦的運作產生問題,因此,在鍛鍊大腦潛能的過程中,大人除了要對孩子的成就不吝讚美,同時也要正視孩子做不到的事,並且引導孩子一起加以克服。

培養尊重別人的能力
以真誠的站在對方立場著想、尊重等幾個條件為基礎,要是身邊的大人老是瞧不起人或嘲笑人,孩子自然也不會懂得如何尊重。父母親不妨這麼做,儘可能地留意旁人的優點,並且跟孩子一起討論:「他很厲害吧」、「那個人真了不起」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欣賞別人,進而尊重別人。

以「類似問題」來訓練判斷力
反覆思考有助於逐漸提升思考的深度,如果沒有辨別微妙差異的能力,就無法產生新發現或獨特思想。家長不妨試著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這麼問孩子:「你要選哪一個?為什麼呢?」

例如:眼前有兩件紅色的物品時,不妨問問孩子:「你喜歡哪種紅色呢?」如果有兩顆蘋果,可以問:「你想吃哪顆蘋果?為什麼呢?」聽到這樣的問題,孩子就會注意到其中的微妙差異,提高大腦的分辨能力。

人體大腦運作的複雜度其實是遠超過目前醫學可以想像和理解的,很多關聯性無法直接找出原因,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:愈是天然、愈是吃食物的原貌,對身體的危害必然最少。目前國內外研究,已經證實對幼童大腦有害,堪稱影響寶寶腦部發育的三大殺手如下:

殺手一:人工色素或人工添加物
頭號殺手以一般孩子最常吃的零食、糖果及飲料為代表。這類食物之所以深受小孩子喜歡,主要由糖、色素和人工甘味劑組成。糖提供了甜味,色素提供了視覺享受,人工甘味劑則賦予了香味,造就了「色香味俱全」。

吃了糖果,血糖上升,對孩子會有些許鎮定安眠的效果,這也是許多家長使用零食的時機,把他們嘴巴塞住,讓孩子安靜一下。但這些蔗糖果糖吸收快,下降得也快,所以不久之後血糖開始偏低,孩子又會變得躁動,注意力不集中。

此外,含糖飲料也是另一個惡名昭彰的壞東西,它同時含有人工添加物、色素,又有香精。研究報告發現,每天喝汽水的孩子,比沒有喝的孩子更容易有衝動行為。一天喝兩份以上的汽水,還會讓孩子「上癮」,變成不喝不行,否則就大哭大鬧;如果一天喝四份以上的汽水,將來有很高機會有注意力不集中症狀。

殺手二:反式脂肪
反式脂肪對幼童帶來最大的壞處在於「劣幣驅逐良幣」。意思是說,對於大腦還沒完全發育完成的寶寶,若能攝取好的脂肪酸,如DHA和AA,對其智力、視覺、認知等發展扮演重要角色,可在大腦與神經的細胞膜上,累積大量好的脂肪酸來穩定神經。當攝取反式脂肪,DHA和AA會被排擠而減少,變成壞的反式脂肪代謝物占去腦細胞膜的保護層,等於孩子智商馬上掉一等級。

美國國家醫學研究所已認定,反式脂肪會增加人體內的「壞膽固醇」,減少「好膽固醇」,不僅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風險,對心臟的危害也最大。

殺手三:塑化劑
國外已有研究發現,媽媽懷孕時吃進太多的塑化劑雙酚A(BPA),孩子(兒子)七歲時衝動行為比較高,愈容易有焦慮、憂鬱的問題。另有研究證實,孩子出生後繼續暴露在塑化劑的環境中,不只衝動行為、過動或憂慮,不管內在、外在行為的異常比例都比一般人高。

然而生活周遭的塑膠製品仍無所不在,包括在自助餐店用塑膠袋裝湯、盛裝食物的塑膠容器、喝飲料用的吸管,這些塑化劑都是造成孩子過敏和衝動行為的凶手之一。建議家長平常帶孩子去餐廳,最好自備餐盤和餐具,因為一般餐廳提供的兒童餐具組都是塑膠製的,如果沒有想到這一點,等於讓孩子天天都暴露在塑化劑的環境中。

母乳媽媽也要遠離三大飲食殺手

不只從小就該讓孩子們遠離上述的垃圾食物,有在餵母奶的媽媽,自己在飲食上也必須以身作則,若吃進過多的垃圾食物,母奶內一樣會有人工添加物、反式脂肪和塑化劑,同樣會透過母奶影響到寶寶。

很多媽媽懷孕期間不敢亂吃,卸貨之後大開口戒,常吃麵包、零食,導致嬰兒喝到不好的反式脂肪母奶,除了影響心血管、阻擋腦部發育之外,還有造成過敏性疾病的特性。本來媽媽們餵母奶是為了預防寶寶過敏,卻因為自己沒忌口,反而把誘發過敏的化學物質,經由母奶送給寶寶,結果讓嬰兒過敏的機率更高。

已加入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