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防彈咖啡懶人包】餵母奶還是瘦不了 喝「防彈咖啡」可行嗎?

女生永遠都覺得自己不夠瘦、不夠苗條,但是自己做減肥餐又嫌麻煩,尤其是生產後的媽咪,老覺得自己怎麼狂餵母乳,還是瘦不下來,就想說試喝現在很流行的「防彈咖啡」,為什麼號稱喝了就會瘦?

「防彈咖啡」聽起來很潮,創始人是美國矽谷工程師「戴夫亞斯普雷」Dave Asprey,他有一次去西藏,因為喝了「氂牛酥油茶」,改良之後研發而成的。配方是無鹽奶油,搭配椰子油,再搭配黑咖啡,以1:1:1的比例調製,也就是1湯匙奶油、1湯匙椰子油,混入1杯240c.c.的黑咖啡中,用湯匙攪拌後直接喝,或用果汁機打成類似奶昔的口感再喝。他把這樣的配方當早餐,每天早上喝2杯,加起來大約500c.c.,熱量大約434大卡,空腹喝,到中午之前不再吃其他東西。

這樣的飲食概念相當於「生酮飲食法」,也就是「限醣飲食減重法」,當飲食中沒有碳水化合物時,油的代謝是無法完全的,所以就算早餐喝2杯、喝進去434大卡,但油脂沒有燃燒完成,熱量不夠,身體會強迫燃燒自己身上的體脂肪來達到熱量所需,達到減重效果。

「防彈咖啡」創始人戴夫是這樣吃的,他早上喝防彈咖啡,中午吃少量蛋白質、大量蔬菜和健康的油脂,晚上吃一點,8點之後就不再吃。這樣計算,脂肪占所有飲食50~70%,蛋白質20%、有機蔬菜20%,澱粉只占5%。這樣的飲食之中有少量醣分,但長期下來這樣吃,身體真的受得了嗎?

如果是採取嚴格的生酮飲食法,也就是飲食之中完全不碰澱粉質,那1~3個月內就可以看到減肥效果,但是飲食法這種東西個別差異很大,有些人喜歡吃某種食物,有些人則否。適合一個人的飲食法不一定適合另一位。因為生酮飲食法會產生大量酮體,酮體必須從腎臟排出,導致腎臟過度負擔,如果來不及排,酮體在身體內堆積,會造成血液中酸性增加、電解質不平衡、鉀離子大量流失,形成「酮酸中毒」。在醫學文獻中,也觀察到有低醣飲食或是生酮飲食者發生酮酸中毒的狀況。因此,目前對於生酮飲食仍然保持比較保守的態度,不太適合大規模推廣。

防彈咖啡的原理來自「生酮飲食」,一般是癲癇患者、糖尿病患者喝,帕金森氏症患者、失智症患者也可以。因為生酮飲食強調高脂肪、低碳水化合物、低蛋白,嚴格管控糖分攝取的飲食設計,脂肪燃燒不完全會產生酮體,可以提供腦內神經細胞的額外ATP,也就是一種核苷酸能量,並且製造比較多的穩定性神經傳導物質GABA,可以幫助改善癲癇患者的過度興奮不安,又因為限制糖分,對於血糖控制、減重有幫助。

然而,防彈咖啡現在爭議很大,最大問題點在於椰子油。椰子油含有中鏈飽和脂肪,在美國心臟學會的建議中,飽和脂肪的攝取量建議少於10%以下,但是又有些證據認為飽和脂肪並沒有危害。但是在缺乏更進一步證據下,很難直接判斷優缺點。只能說,以生酮飲食的觀點,認為防彈咖啡很好,但是以心臟學會的觀點,防彈咖啡是有問題的。

產後哺乳媽媽不建議喝「防彈咖啡」,酮酸中毒是一種會危及生命的急症,一般情況下,短時間斷食或是生酮飲食只會讓身體稍微偏酸,除非有其他疾病,不需要太擔心造成酮酸中毒這件事。但是在餵母乳的時候,因為身體要花費許多能量製造乳汁,會自動調節能量的分配,糖質新生增加、胰島素分泌減少、分解脂肪,所以容易讓酮體上升。幾篇醫學的個案報告發現,會發生哺乳期酮酸中毒的情況,大多是哺乳期的媽媽身體同時有其他壓力因子,加上攝取低碳或進行斷食,兩者合併會讓人酸中毒的機會往上加乘,最後送到急診室急救。雖然這樣的案例不多,但我們知道哺乳期進行生酮飲食或長時間斷食,會讓酮酸中毒的風險高許多。

有些媽咪認為生酮飲食是糖尿病的解藥,但孕婦可不能這樣吃。過去有人在老鼠身上做實驗,把老鼠媽媽分成兩組,一組正常飲食、一組生酮飲食,來觀察生酮飲食對胚胎的影響。結果發現,生酮飲食下成長的胚胎,第13天時跟正常組相比,發現心臟比較大,大腦以及神經系統的許多部分都比較小。到了第17天,心臟變得比正常組小,神經系統則變得比較大。另外幾個研究,把重點放在出生後的小老鼠新生兒,跟長大成成鼠後的行為。發現如果老鼠媽媽在懷孕時,進行生酮飲食,新生兒的大腦結構會改變,生理的發展也比較遲緩。在長大後,他們的情緒感受度較低,也會比較過動。由老鼠的研究可發現,懷孕中進行生酮飲食,對於後代的腦袋發育會有影響。

以動物實驗的部分來看,懷孕可能不適合生酮飲食。至於臨床中,則是有非常少的孕婦,使用生酮飲食的狀況,曾經有研究針對兩個經常發生癲癇的孕婦,進行生酮飲食治療。這兩位孕婦使用生酮飲食後,發生癲癇的次數和頻率都有改善,而出生後的小孩分別在12個月和8個月的追蹤,沒有發現異常。只有在特殊狀況下,經常發生癲癇的孕婦,或是特殊代謝異常的孕婦,進行生酮飲食,才有保護的好處。基於這些非常少數的研究,在沒有更近一步的研究資料之前,站在醫生的立場,不建議孕婦進行生酮飲食,而有特殊狀況,需要考量進行生酮飲食的孕婦,必須在醫生的輔導下,才能進行生酮飲食。

懷孕前明明沒有糖尿病,懷孕後竟然有了妊娠糖尿病?

一般來說,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在懷孕前,並沒有糖尿病,而是因為孕媽咪身體對碳水化合物的耐受度降低,而出現血糖過高的症狀,孕程中的人體代謝會隨著荷爾蒙分泌而出現變化,導致人體增加胰島素的需求,產生妊娠糖尿病。大約有7%的孕媽咪會罹患妊娠糖尿病,尤其在懷孕中後期,因為胎兒和胎盤長大了,更容易產生血糖不穩的狀況,這時候就要多注意控制,並且追蹤血糖值,免得出現併發症。

妊娠糖尿病跟一般糖尿病的症狀類似,像是吃得多、喝得多、尿得多、體重減輕,但孕媽咪比較不容易有體重變輕的狀況。雖然孕媽咪吃了許多有營養的食物,但身體卻缺乏足夠的胰島素,使得身體無法負荷,而導致血糖過高,有可能造成噁心想吐、易疲倦。要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妊娠糖尿病,診斷妊娠性糖尿病的最好時機,是在孕期24至28週,新式篩檢方法是孕媽咪空腹6~8小時後,做第一次抽血,在抽血後喝下75公克的葡萄糖水,喝完糖水後的第一、二小時,各抽一次血,如果三次抽血有一項超出標準值,就可以確診是妊娠糖尿病。

輕微的妊娠糖尿病本身並不會有特別的症狀,但長期的血糖偏高,卻會對媽媽和胎兒產生不良的影響,容易發生早產、流產、妊娠高血壓、母體感染、胎兒過大造成的肩難產及產道撕裂傷、新生兒低血糖、新生兒黃胆及胎死腹中。嚴重的高血糖,也會產生吃多、喝多、尿多、體重減輕等症狀,沒有好好治療,更可能進一步產生酮酸中毒,危害與胎兒的生命。

注意熱量攝取:

懷孕初期三個月內,不需要特別增加熱量和體重,每天至少攝取1,500大卡,而懷孕中、後期,每天飲食增加300大卡的熱量。但如果孕前就已經過重和肥胖型的孕媽咪,就需要適量限制熱量,最低每天1,700-1,800大卡。

少量多餐:

妊娠糖尿病最需要注意的是穩定血糖值,所以每次吃東西都要控制熱量,免得媽媽身體沒辦法負荷快速上升的血糖。另外如果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媽咪空腹時間過久,容易血糖過低產出酮體,影響胎兒健康,所以建議將每天進食時間分為5~6次,最好在睡前吃一次小點心,像是一杯牛奶或三片蘇打餅,避免讓空腹的時間變長。

補充正確醣類:

建議主食以全穀類取代白米,因全穀類的GI值,也就是升糖指數比白米飯低,不容易讓血糖在短時間內飆升,而醣類的攝取則儘量以複合式碳水化合物為主,避免吃單醣及精製的食物,來達到飲食控制血糖的成效。

補充適量蛋白質:

懷孕中後期因為胎兒發育和媽咪羊水、子宮、乳房和血液量增加,蛋白質的需要量也要增多,像是蛋、豆、魚、肉和奶類食物,如果要攝取動物性蛋白質,必須注意油脂含量是不是太高,建議以瘦肉為主;奶類則要注意不可喝過量;而植物性蛋白質則可吃些黃豆製品,像是豆腐、豆漿。

通常妊娠糖尿病不建議吃降血糖藥,如果確認孕媽咪必須打胰島素來治療,醫生會依據每天測量血糖的記錄,來打胰島素的治療。有妊娠糖尿病的孕媽咪其實不需太緊張,只要定時做好血糖監測、控制每天的醣類攝取,持續觀察體重的變化。另外適度的運動也能讓血糖穩定,建議可以多散散步,如果這時候另一半也一起運動,也能讓孕媽咪的身心更加健康!

 

已加入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