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遠離媽媽手】媽媽手OUT!手腕痛炸、手指麻麻 扳大拇指是關鍵!

媽媽手也稱為「狄奎凡氏症(De Quervain's Tendinosis)」。簡單來說,手碗與拇指的連接處有兩條肌腱,若與骨頭產生摩擦,長期下來就會引發疼痛,而這個現象之所以叫媽媽手,是因為常好發於新手媽媽身上,因為很多新手媽媽因不熟悉抱嬰兒的正確姿勢,很容易將手腕過度彎曲,肌腱就容易擠壓進而發炎、疼痛。最常見的族群為中年婦女,不過,不只是媽媽會有這個問題,其他像是上班族、美髮師或廚師等,因為長期反覆使用手腕,也都可能是好發族群。

媽媽手自我診斷

用四指包覆住大拇指做握拳的姿勢,將拳頭往小拇指的方向做下壓的動作,如果大拇指彎曲的部位和手腕處會感到劇痛,就表示有「媽媽手」的症狀。

媽媽手4大原因

施力過大

身體長時間的用力,不但會造成乳酸堆積而出現疲勞痠痛現象,若是施力不當嚴重時還會拉傷肌肉,因此要盡量避免過度或突然的用力,更不要讓某個部位獨自承擔過重的力量,若是能使力量平均分散,自然能讓負擔減輕許多。也別忽略了身體發出的警訊,當感到肌肉痠痛僵硬時,就要立刻休息放鬆,讓身體可以適時得到緩解。

一直反覆做同樣的動作

讓肢體一直長時間或反覆性維持同一個動作時,對局部的肌肉會造成很大的壓迫,因此不要養成單一的動作習慣,像是在抱寶寶或是提重物時,避免只用同一隻手出力,適時的變換一下姿勢,就可以減輕局部壓力,這樣身體的肌肉也不會很快感到疲勞痠痛。

不當姿勢

像是抱寶寶時手腕過度彎曲、大拇指過度外展,或是在洗衣服、扭毛巾時太用力,造成手腕扭轉幅度太大,這些都是刺激肌腱受傷的原因,若是經常重複這些動作,就有可能造成肌肉慢性發炎、腫脹,疼痛的現象也會越來越明顯,甚至會導致某些部位的變形。

休息太少

身體其實有很強的自癒能力,只要有適當的休息,一般的疲倦痠痛現象很快就能消除,因此不管再怎麼忙碌,都一定要懂得為自己安排足夠的休息時間。

媽媽手好發族群

雖然稱之為「媽媽手」,但這病症並非媽媽的專利,如果工作中需要長時間重覆使用拇指施力者,都是高風險群。

 

當媽媽手一動就痛,且有腫脹、熱感等反應,請進行PRICE原則處理,讓長期使用的拇指與手腕停止活動,如下:

P:使用專用的護腕來保護。
R:立即停下手邊工作,讓手適度休息,避免大拇指的反覆使用。
I:受傷後48小時內,於患部局部冰敷可減少腫脹及疼痛,每日3-5次,每次20-30分鐘;急性期48小時後過後可以局部熱敷。
C:深部摩擦按摩:給予垂直受傷肌腱的方向,施予深部摩擦按摩,減輕疼痛,促進組織修復,避免沾黏。
E:在不產生疼痛的前提下抬高手腕,作手腕轉動的運動。

 

預防媽媽手復發?

抱嬰兒時平均分擔重量無論單手或雙手抱嬰兒時,儘量讓五指拼攏,手掌、手腕成水平狀,平均分攤嬰兒的重量,可避免嬰兒重量只由虎口及大拇指承受。

哺乳不過度使用拇指哺育母乳時,注意不要過度使用拇指,或持續太久。

避免拇指長時間重覆動作日常生活或工作中,必須避免拇指長時間、經常重覆的動作。

工作時,避免不當用力

配合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:疼痛症狀消失後,可配合正確的伸展運動和肌力訓練。

媽媽手治療方法

1、急性疼痛時,需要立即休息,減緩肌腱的傷害。
2、物理治療,包括局部熱敷、電療、超音波治療及局部按摩等,利用熱能幫助組織自我修復,也能夠舒緩疼痛。
3、藥物治療,服用醫生開立的抗發炎藥物,以具消炎、止痛的功效為主。
4、配戴專用護腕,媽媽手有專用的軟性護腕,能加強對大拇指的保護,並減緩工作或做家務上帶來的負擔。
5、倘若以上效果皆不明顯,則可考慮局部注射抗發炎藥物,極少數病患需要手術治療。

已加入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